圖為舟曲縣受災群眾乘坐沖鋒舟渡江,舟曲縣災區堰塞湖水位有所下降,但縣城主要街道和房屋仍浸泡在水中,救援官兵的沖鋒舟為舟曲受災群眾開辟了一條水上通道,大大方便了受災群眾的出行。
甘肅舟曲,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區的救災工作進行到了第十天。
這十天當中,舟曲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接下來的救援與重建,舟曲還要面臨怎樣的挑戰,這一突如其來的災害給我們帶來苦難的同時,還帶來了怎樣的思索?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再次走進災區,走進舟曲。
十日之變:社會功能開始恢復
17日上午9點,舟曲縣農行城關營業所的營業大廳里辦理業務的居民絡繹不絕,看上去這里和境內任何一家銀行網點的情況沒有什么不同,只有門口泥濘的道路在提醒人們這里是災區。營業所主任戴仁財告訴記者,縣城另外兩處銀行網點一個被毀一個被淹,現在縣城農行的46名員工全部集中在這個營業所為居民辦理業務。
“業務量比較大,主要是報失.”戴仁財說,“農行城關營業所在災后26個小時就恢復了營業。遇難的人走了,活著的人總要作點什么。”說這話時,戴仁財的臉色凝重,10天前的那場災難中,他的父母全部遇難。
蘭州軍區某工兵團對舟曲堰塞湖堰塞體實施第十次爆破。當日,舟曲堰塞體爆破現場新增兩名爆破工程師和部分爆破官兵,并成功實施第十次爆破。經過爆破,水流下泄速度加快。
泥石流帶走的不僅僅是生命,還在瞬間摧毀了舟曲4萬居民的生命線。7日深夜,舟曲縣城僅有的一處供水系統在災害發生時被毀,絕大多數商鋪受災嚴重,店內商品和受災群眾的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用品全面被淹和被沖毀。同時,暴雨還導致通往舟曲縣城的國省干線公路發生了嚴重的泥石流水毀,大量救災物資堵在了馳援舟曲的公路上。
災害中的舟曲人期待著變化。
8日從上海緊急調運的應急供水保障車,日夜兼程,于10日深夜抵達災區舟曲縣城。在連夜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后,11日6時開始正常供水。與此同時,一條200米的臨時供水管道鋪設完畢,舟曲縣至少3萬人的清潔用水得到了保障。
這一天,在對受損城區道路進行硬化處理后,通往舟曲主城區的道路具備了通車條件,10噸以下的貨車和小型車輛可以通過。至此,來自隴南、天水、定西、蘭州等方向的通道全部打通。
從12日開始,受災停業的縣城商貿流通業開始恢復。13日已有44家商戶恢復經營,特別是宏源超市、義民批發店、青峰超市等全縣最大的3家商業經營戶的恢復營業,使市面漸現復蘇和繁榮。
12日晚,經過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以及水利專家共同協作,白龍江河道中的堰塞體被成功清除,潰壩險情得以消除。
14日,中斷蔬菜供應7天的舟曲縣城,終于恢復了蔬菜供應。舟曲縣工商局局長王國慶說,蔬菜是從隴南市武都區采購的,能夠最大限度保證居民的生活需要。
16日,白龍江中的泄洪渠基本貫通;17日,8臺大型挖掘機開赴白龍江右岸,疏浚河道的工程開始進入更加高效的兩線作戰階段。
十日之后:多項難題考驗舟曲
十日之內,受災群眾生活開始趨于正常,災區各項社會功能逐步恢復。但由于泥石流災害巨大,加之舟曲特殊的地質地貌結構,救災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變數。首當其沖的就是清淤工作的推進。
沿泥石流帶從白龍江邊一直步行道泥石流發源地的三眼峪溝內,泥石流泥沙表面開始僵硬,而下部依然松軟,已經受災的東街村、北關村等依然處于泥石流的威脅之下。“現在要趕快清除淤積體,否則一旦上游發生降雨,這里可能出現二次泥石流。”北關村村民李向龍說。
蘭州軍區開山斧工兵團正在這里日夜不停地進行清淤,據戰士反映,由于施工現場狹小,只能容納一臺裝載機作業,更多的機械用不上,只能停在城外,所以清淤速度比較慢。
同時,由于河道內的淤積體構成復雜,既有淤泥又有建筑物當中的鋼筋水泥,加上白龍江兩岸淤泥沼澤地陷嚴重,機械挖掘量十分有限。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田以堂介紹,目前大部分淤積體仍然停留在河道內,河道的疏浚工作任務依舊艱巨。
甘肅省氣象局最新預報顯示,17日至21日,舟曲及白龍江流域將有強降雨過程,降雨將達到60至80毫米。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同時發布了4級地質災害預警,舟曲縣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對目前的救援來說,降雨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舟曲縣國土資源局局長楊俊學說,這也給清淤工作帶來了變數。
防疫問題同樣引人關注。根據中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17日發布的信息,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已成為目前舟曲災區衛生防控工作的重點。由于災害在舟曲城區已形成大量積水,且水質嚴重惡化,蚊蟲孳生、疫病傳播的風險有所累積。
記者了解到,截至16日,舟曲縣已發現并報告傳染病病人8例。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說,抗洪救災仍處在關鍵階段,衛生防疫工作形勢仍然嚴峻,任務還很艱巨。除此之外,災民的心理疏導工作,城市生活的恢復、學生開學后的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諸多難題依然考驗著舟曲。
十日之思:生態保護與城市規劃方面的警示
此次災害為舟曲近百年所少見,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十分嚴重。痛定思痛,人們不禁要問,災難為什么會在瞬間發生?吞噬生命的天災背后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我年輕的時候,那里面都是一人抱不住的樹。”今年68歲的北關村村民沈六合指著三眼峪溝說,“那時山上堆積了一米多厚的樹葉,洪水根本就流不下來。13年前我去看時,山上光禿禿的了,下了一場雨,就發洪水了。”
記者看到,由于山大溝深,舟曲縣城兩邊的山上能利用的地方都開墾成了窄窄的農田,掛在半山。目前舟曲多數的耕地都在山上。這種“掛田”的存在,無疑加劇了山體的水土流失。
除了生態環境破壞帶來的影響,在迅速城市化過程中,城鎮在規劃與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加劇了災害所造成的后果。
三眼峪溝是這次泥石流災害最嚴重的一條溝。“以前,水溝兩邊的距離最寬的將近10米,這幾年,房子建得越來越多,把水溝擠占的越來越窄。”村民沈六合說,“有的地方,水溝還不到2米寬,人都能跳過去。”
近年來,三眼峪溝兩邊的建筑越來越多,不僅縣上單位在溝邊建辦公樓、住宅樓,開發商在建商品房,溝兩邊的村民不斷地建新房,甚至還有外來人口在這里建房,是這幾年縣城建房最多的地方。“由于沒有規劃,建房時都盡量向溝邊靠攏,使原本可以用來泄洪的河道越來越窄,泥石流的出口越來越小。”村民惠云燕說。
城市規劃缺乏科學性,無疑加大了災害的損失程度。記者沿著白龍江兩岸看到,縣城的建筑普遍是“貼面樓”“握手樓”“半邊樓”“懸空樓”。此次受災比較嚴重的東街村和北關村,村里的小路很多只有1米多寬,僅能通過一輛摩托車,所有的房子像多米諾骨牌,一旦發生意外,居民根本沒有逃生的通道。 |